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上海•2016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论坛在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举行

2016-06-26来源: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作者:曹裕 何巨

624日,为迎接第26个全国土地日,由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和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上海市松江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人民政府协办的上海·2016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论坛在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举行。来自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湖北、广西、广州、杭州、南京等地区土地整治机构,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规土局局属事业单位、上海市郊区县规土局、市级土地整治项目所在乡镇政府、郊野公园指挥部、规划设计单位及媒体单位等近170人参加会议。

 24日上午进行的是“发现土地之美,发掘乡村价值”主题报告。报告会由上海市土地整治中心顾守柏主任主持,他简单介绍了上海市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后,报告会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主题报告的嘉宾是新浜镇镇长赵惠瑛,她以“整治引领腾飞”为题介绍了新浜镇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背景、成效和感想,重点分析了土地整治工作所带给新浜镇的机会和变化,她认为“土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减量化项目促进了新浜镇新一轮经济社会的腾飞。

随后,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次芳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谐共生中的生态美学视角,以“土地整治的回乡之路”为题,向大家描绘了土地整治构建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田园牧歌式乡村文明的诗意画卷;在天地和谐的意境上,分别从宏观上合理规划功能分区、中观上土地资源的美学利用以及微观上工程景观设计三个尺度,对“回乡之路”的路径建设进行了解构;在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的法自然上,吴次芳教授着重强调了土地整治工程师的绿色使命,对新时期土地整治如何重建家园、重塑乡村文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生态与工程系教授宇振荣以“土地整治促进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为题向大家阐述了如何建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他从指导思想、目标、方法、途径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提高生物景观服务功能、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多功能性等问题。

Urbaneer都市工业群合伙人潘陶以“消失的红线”为题,根据其在从事乡村复兴及旅游创意产业实践中的三个案例——浙江奉化、浙江丽水和上海青西三镇,从保留公共空间、互联网时代下乡村设计等方面,说明了引入市场机制重构消费链、整合供应链和引导投资链对乡村复兴的重要性。

最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罗明副主任做了“从简单到复杂是世界土地整理一般规律”的主题演讲,总结了世界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律,通过对世界各地具体项目的微观尺度解析,展示了“低碳、防污、保遗迹、供休憩”未来土地整理的趋势,尤其强调了土地整理既要紧跟世界潮流,也要因地制宜。

24日下午举行的是题为“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土地整治与乡村文化复兴”沙龙。沙龙由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艳妹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世梁,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杜良平,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局长程纲,上海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顾守柏,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军,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苏腾围绕主题进行了发言。

     来自部土地整治中心,湖南、湖北等省市土地整治机构,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新浜镇、泖港镇等镇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参与了讨论。湖北代表吴新群、泖港代表季求清、江苏代表施振斌、安徽代表刘瑞、广东代表戴文举、浙江代表严庆良、山东代表刘建功等先后就乡野公园建设、土地整治的奖励机制、多规合一下的乡野单元规划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吴次芳教授作点评总结,他强调了土地整治中必需警惕“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的“一边倒”思维,以制度设计的多样性,即强制性、选择性和引领性,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地方自主实验。

总结历史经验和展望未来趋势,按照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来自全国19家单位的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绿色土地整治上海宣言》,并由研究院吴次芳教授宣读绿色宣言。宣言着重阐明了土地整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整治发出了五点倡议。

沙龙结束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新浜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金山廊下镇土地整治项目现场,直观深入的了解上海土地整治“绿色模式”和“土地整治+”的创新经验。

                         整理中心工作人员为与会代表现场介绍上海土地整治项目的特色和经验

                                                         参观新浜土地整治项目区表土剥离现场